Exness平台

追觅科技大举跨界胜算几何?批量IPO仍需谨慎

Exness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 ,权威,专业,及时 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来源:中国基金报

  见习记者 荧墨

  近日,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发文表示 ,从明年底开始,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“下饺子”般批量IPO。对此,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 ,目前 ,追觅科技各个业务公司有单独的IPO计划 。

  “智能家居、新能源汽车 、太空采矿等领域的估值模型差异显著,分拆可避免业务协同性不足导致的估值折价。 ”9月28日,上海技术交易所智库专家张新原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 ,追觅科技将生态内业务分拆上市,是利用资本市场对不同赛道的估值差异,最大化公司整体价值。并且 ,公司可以通过独立融资缓解多元化业务的资金压力 。

  从扫地机器人到天文观测设备,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跑车,追觅科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 ,跨度拓展业务边界。然而,资本市场是否愿意为它的“批量IPO计划”买单?

  批量IPO仍需谨慎

  最近,追觅科技频繁做出“跨界”动作。9月19日 ,追觅科技宣布即将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 。9月10日,追觅科技宣布成立天文BU(业务单元),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 ,要打造人类的“天眼 ”。8月28日 ,追觅科技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,首款产品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,对标布加迪威龙 ,计划于2027年亮相。

  “上述领域尚处早期技术探索阶段,短期内更偏向战略噱头,市场需要评估其与核心业务的关联性及实际资源投入比例 。”张新原向记者直言 ,追觅科技虽在电机技术上有积累,但在汽车、手机、天文观测等赛道,涉及复杂系统整合与安全认证 ,跨界成功案例(如小米)均需依赖多年的生态铺垫,追觅科技能否快速复制其成功模式尚存疑 。

  实际上,尽管2025年上半年 ,追觅科技的营收规模已超出2024年全年总额,但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依赖于智能清洁设备(扫地机器人),其他跨界业务尚均处于前期投入阶段。

  “上述业务属于长期战略布局 ,短期内商业化难度大 ,应关注其具体技术路线与可行性论证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,追觅科技在智能家电领域有着多年的硬件研发经验,但造车 、航天等赛道则需要巨额资本、技术门槛极高 ,追觅科技需要明确技术路径与资源投入是否匹配 。

  对此,张新原向记者表示,追觅科技分拆上市的风险在于:若核心业务(如清洁电器)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,公司盲目扩张至造车、手机等高投入领域,可能导致资源分散,加剧公司财务风险。另外 ,小行星采矿等前沿业务更需长期技术积累,短期内商业化难度极大,需警惕“故事性扩张 ”对投资者预期的透支。

  股权激励争议

  日前 ,有网友发帖爆料,疑似追觅科技要求员工跟投私募基金,并将跟投与淘汰机制挂钩 。

  该名爆料者公布出一张疑似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的聊天记录 ,内容为“可能大家根本不会想到 ,追觅基金,今年也会成为募资额度最大的人民币基金,没有之一”。

  另外 ,上述爆料者公布了一张疑似追觅科技内部带有水印的群聊,截图日期为9月21日。群聊中Mamba表示“这个月还不能破零的继续汰换”,何嘉勰回复“收到 ” ,并提及常新伟 。

  公开资料显示,何嘉勰为追觅科技首席战略官,Mamba为追觅集团联席总裁 、追创创投合伙人雷鸣的内部代号 ,常新伟是追觅品牌全球负责人。

  根据上述贴文公布的跟投规则:起投金额为1万元起,上不封顶。由人力资源部专员收集信息,组织员工与某主体签署委托协议 ,出资顺序为员工到某主体到员工跟投平台到主基金;离职处理方面,追创创投有权协调相关主体以较低价格购买员工权益,离职员工可申请保留份额 ,但无管理费和Carry优惠 。

  目前 ,该帖已于9月24日被删除。9月25日,追创创投公开表示:从未制定、也绝不存在任何“强制跟投 ”的政策或规定。跟投机制始终遵循“自愿参与、风险自担”的基本原则,旨在激励团队更审慎地评估项目 、更积极地投后赋能 ,建立长期 、健康的激励体系 。

  “若追创创投所言属实,则符合常规股权激励逻辑,即通过员工参与绑定利益、激励长期投入 。”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,若存在变相强制(如与淘汰机制挂钩)或通过代持规避监管,可能涉及《证券法》及《劳动合同法》中关于自愿原则、合格投资者认定等问题。企业应公开跟投规则,避免信息不对称 ,保障员工知情权与选择权。

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海量资讯 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杨红卜